建水城的古风古韵

2013-02-15 09:21 阅读(?)评论(0)


建水城的古风古韵

2012年冬云南摄影25


    云南红河州的建水县是一个很有历史底蕴的古城。到建水的第二天清早,我沿着仿造成古香古色的街道遛弯,在街边一个居民住宅的外墙上,看到了当地人用毛笔书写的一段文字,随拍下来,请朋友们一睹:

文章很短,文字练达,简洁地概括了建水的历史,也体现了当地崇文重教的习俗。

 

    建水的古建筑(不是仿造,是货真价实的古建)很多,最有名是原古城的东门——朝阳门,现在被命名为迎晖门,可能是当地人认为天底下古城的东门都叫朝阳门,太多,但是迎晖门这个名称也同样了无创意,辜负了建水的文化底蕴。

 

     建水的朝阳门号称云南的天安门,两者还真的挺像。建水自唐代建城始,历经1200多年,不乏作为西南重镇的繁荣,因地处边陲,在封建时期,地方上敢大兴土木建设超越规定的建筑,未免太有点“天高皇帝远”的味道。

 

    朝阳门正面高悬“雄镇东南”四字,明明地处西南,何出此言?呵呵,金庸笔下的南诏国建都大理,而建水所在位置,正是南诏国的东南。

 

 朝阳门的背面四个狂草大字“飞霞流云”,乃是清朝当地的名士临摹唐代草圣张旭的手笔。

    建水的孔庙是一个文化古迹。

 

    天下的孔庙在建筑结构中是有规定的,建水的孔庙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,就是它的泮池。我去过国内不少孔庙,泮池是一个真正的几千平方米大湖的,绝无仅有。

 

    地方建孔庙,不仅是为了祭孔子、扬儒学、敦教化、厚风俗,同时也是为了培育人才,而培育人才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敦厚教化风俗,故建孔庙亦即是兴学宫。从建水孔庙的规模可以看出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兴学重教是一种传统。

 

    孔庙正门的牌楼是清雍正四年重修的,绝对不是现代的“精仿”物件。


    建水的“考棚”与“天君庙”。这两组建筑群相邻为伴,其中道观“天君庙”显然是近两年新修(也可能是翻修)的,看着没有历史和文化价值。旁边的“考棚”是过去科举考试的考场,其大名应该叫校士馆,而在民间被称为“考棚”,是过去科举制度时的“童试”之地。

 

     过去的“高考”不像现在这样各地都能考,一定是在相当于地区一级的“考棚”进行,这也印证了建水在历史上的确是一个经济文化重镇。

     我去过许多孔庙,也参观过不少“考棚”,这里就发明于我国的科举制度多说几句。

     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。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,所以叫做科举。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(605年)开始实行,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,前后经历了整整1300年。

     魏晋以前,我国历代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。权贵子弟无论优劣,都可以做官。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,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。为改变这种弊端,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。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,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,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。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。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,也是老百姓出人头地的唯一希望。

     从宋代开始,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、贫富皆可参加。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,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,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。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。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,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、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。可以说,科举是一种拢络、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,可巩固统治阶级的根基,扩大和改善统治阶级的人才结构。

     时至今日,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。例如分省取录、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,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,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,都是科举残留的遗迹。

     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,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。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,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,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。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,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。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。今天的高考制度及公务员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。  

    侃完枯燥的科举,赶快随我的镜头看看现在建水的新街和老街吧。

    新街,是最近几年陆续修葺的仿古街区。这是我们住的酒店及小巷:


    新街市貌:


     新酒店,老建筑。建水朝阳大酒店是过去的城隍庙。


     新街的牌楼:


     老街上的庙宇


     深藏在小巷中的朱德同志故居。

这是朱德参加革命前,任滇军旅长,驻扎在建水期间的住宅。

     建水县委县政府,也是古建筑。

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6-09-05 21:14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